室内埋伏的核心在于利用建筑结构制造视野差与掩体优势。选择带有多层结构或复杂隔间的房屋更有利于隐藏,例如红色砖墙房或带有回廊的建筑,这类空间能通过半包围架构形成天然射击屏障。进入埋伏点前需确保门窗状态可控,关闭部分门扇可诱导敌人误判室内情况,同时保留关键出入口的视野观察权。垃圾站聚集区的垃圾堆、洗衣机等大型杂物可作为额外掩体,其不规则堆放特性会干扰敌人弹道预判。
埋伏位置应优先考虑墙角、楼梯拐角或高层窗口侧翼,这些点位既能规避正面冲突,又可借助第三人称视角卡视野观察敌情。例如两层堆积木箱紧靠墙体的位置,既能获得通透射击视野,又可通过侧后方房间入口形成战术纵深。埋伏时需保持蹲伏或趴姿降低暴露风险,避免在窗口长时间静止站立。若需移动,尽量沿墙体阴影区域切换点位,减少脚步声与身形暴露。
武器配置需适应近距离遭遇战,霰弹枪或冲锋枪更适合狭窄空间爆发输出,同时配备烟雾弹或闪光弹用于干扰敌人进攻节奏。埋伏期间需持续监听外部脚步声与载具声,通过声音方向预判敌人接近路线。若敌人试图攻房,可利用手雷投掷制造假动作,诱导其进入预设射击范围。垃圾车车厢等特殊位置虽能提供头部防护,但空间限制易遭手雷反制,需谨慎选择使用时机。
成功伏击后应迅速更换位置,避免被敌方队友锁定。若埋伏点暴露或毒圈逼近,需提前规划撤退路线,优先选择有连续掩体的移动路径。建筑物内埋伏的优势在于可随时转化为防守或进攻态势,但需注意避免陷入被动固守,适时通过二楼跳窗或反向包抄打破僵局。最终需根据剩余敌人数量和安全区变化动态调整战术权重。